<
t8b2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62章
    朱元璋张了张嘴,他对这大胖孙子的印象还挺不错,笑呵呵的白面团子一样的孩子,性格是真的仁厚,却也还敢跑过来向他请教星象之学。

    但转念一想,这些性格当他的好孙子,燕王的好世子当然是足够的,当上皇帝却确实有点……

    他叹了口气:“也难怪文臣给他定的庙号是仁宗。”

    —

    朱瞻基:?之前不是还夸我和我爹说是假如活得久能和文景比隆的吗?

    ——他还不知道复述官修史书的评价和实际评价有什么区别。

    但,虽然自小被养出来点,类似富家公子哥出手阔绰而不自知,可到底是被永乐大帝看重过的“好圣孙”的宣德皇帝皱起了眉。

    后世人觉得对官员要求宽松一点不好吗——听起来确实不太行。看来虽然要给他们一定的福利来安抚臣子,但也不能过度……要有底线,是这个意思吗?

    土地,在后世人眼中,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不能随便允诺的底线吗?

    —

    朱祁钰和他平行时空的爹得出了差不多的结论,于是眼神就落在于谦的身上。

    君臣二人眼神交错之间,都能体会到彼此想到的共同的问题。

    ——军屯。【而自唐两税法以来,历代王朝开始放弃利用赋役制度以抑制兼并的政策,这固然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使得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得到了提高。

    但同时,明朝这种某种意义上接近于不抑兼并的政策,也导致了当地势族肆意兼并贫苦百姓迫于生计而开垦的沙田;又因缴纳赋税而得到官府认可,致使许多百姓沦为失地流民。

    除此之外,根据《天下郡国利病书》所写,明朝的赋役制度还规定了,在京的官员可以免除均徭杂役,在外的官员半之,给予了官员群体一定的经济特权。

    所以,庞大的官员及其家属群体,再加上越来越多的,由于被剥夺了政治权力而得到了大量经济补偿的明代宗室,按法律只需要缴纳极少的税款,在实际上可能完全被优免。

    再结合仁宣以来,正统时期尤甚的官员侵占土地的狂潮,一个往往在王朝末期最为突出,隔了近百年又在崇祯手上继续复现的情况出现了:

    官员和高级宗室拥有最多的土地,却只缴纳极少的税款。而承担明王朝大量财政支出的,却是挣扎在温饱线的百姓。

    进而发生了更加荒谬的怪圈:

    明朝为了让百姓活得下去不会造反不敢加税,可百姓却依旧活的艰难。

    而一旦明朝的国库由于过于空虚害怕统治不稳试图加税,被进一步煎熬到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揭竿而起。

    ——或者说,这到底也说不上一句荒谬。毕竟多少的王朝走到最后,都是差不多的下场,只不过明朝格外的典型而已。】

    “……”朱元璋没有说话,他只是攥着拳,盯着那句“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

    朱棣也不敢打扰他这份压抑着的沉默,他猜测他的父亲也许想到了早年的经历,起义之时的风波,却没办法揣测他眼下到底是一份什么样的心绪。

    他只好同样看着天幕思考:宗室为什么也要被天幕拉出来说?后面还特意强调高层宗室?

    该不会——?联想到经济补偿那个词汇,他的脸色一下子僵住了。

    他,的子孙,该不会为了削藩,给的钱太多了,让大明出现财政负担了吧。

    不会吧!

    而更可怕的也许还不在这里,朝廷也不是什么傻子,付不起的东西肯定是真的不会付的。自己现在就是藩王身份的燕王的心一点点地沉了下去。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高层宗室?怕是低层宗室的日子也不好过,却碍于高层宗室这些既得利益者而无法得到一条生路吧!

    【为什么明朝会这么典型?我们拿在它之前,虽然武德不昌但到底经济拿出来绝对算得上一手的&amp;lt;a href=&quot;&quot; target=&quot;_blank&quot;&amp;gt;宋朝进行一个对比。

    宋朝的土地兼并严重吗?很严重,最早的“不抑兼并”就是从宋朝手上开始的。

    宋朝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也不少,可是宋朝最起码国库有钱,就算丢了半壁江山也足够有钱。而有钱就代表国家最起码能有行动力,能应对农民起义进行合适的安抚措施。

    那为什么宋朝有钱而明朝没钱呢?

    答曰:宋朝收商业税那是真的不手软。在宋朝,商税成功成为了政府的重要财源

    我们知道失地流民如果没有稳定收入,活不下去的他们就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同样失去了土地对他们人身自由的束缚,成为了工商业所需要的一大要素:自由劳动力。

    这也某种意义上是宋以后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的一个客观原因。

    不管中央王朝到底是像宋朝那般鼓励商业经济的发展,还是像明朝那样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南方地区都出现了不少大富商和大手工业主。

    如果说,宋朝在这方面的敛财,还颇有唐末五代十国各地节度使盘/剥的风范,以至于就算只留下半壁江山国库依旧支持得起每年要给北方的岁币。

    那么明朝对于商税的征收,就很有明太/祖农民出身的淳朴和一种因为不够理解带来的清澈】

    朱元璋:……

    朱棣:……

    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