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66章
    而郭登也没有让他失望,证明了景泰在识人用人上面堪称毒辣的眼光:

    在他刚到大同城的时候,大同“士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而在经过了景泰的人事调动之后,上下同心的大同城在郭登的手上,最终发展到了“马至万五千,精卒数万”的地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边境重镇,为后来弘治年间九边重镇体系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好!郭登确实是个人才,朕没看错他!”

    朱祁钰的笑意更鲜明了几分,在天幕的夸赞下尚且能保持风度的皇帝这下的喜悦却溢于言表,恳切的目光直直地看向于谦。

    “于卿觉得,这弘治年间的九边重镇体系,除了已经知道的大同以外,又该是哪八座城池?”

    ——是的,比起自己已经做过的功绩被天幕夸夸。皇帝陛下眼下真的高兴的,是可以抄袭自己未来,乃至于后世明朝皇帝们都干了什么。

    【而他所推荐的年富,在景泰面前也受到了差不多的厚遇。

    他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提督军务之后,就大刀阔斧地清理积弊,处理边务,陆续弹劾了新兴权贵如石亨,郑宏等。

    甚至连老朱家的人都没放过,削了襄垣王的菜户,惹得襄垣王跟他一个小小的御史斤斤计较,以至于捏造罪状也要以宗室之尊弹劾起他来了。

    可在这种内外分明的情况之下,景泰可以说半点面子都没给襄垣王,极其严厉地斥责了他,反而压根都没派人去审问年富是否做过这些不法事情。把襄垣王气得扬言要干掉年富,又招来景泰好一顿臭骂。

    与年富有旧怨,曾被他弹劾过的山西参政林厚之后也愤愤不平,上书弹劾他的不法事。但景泰这次更干脆:上次襄垣王的弹劾,看在宗室的面子上,他到底还是派了个御史去调查真假的(虽然甚至没问年富本人)。

    结果这次一拿到奏折,他就表示这一定是林厚怨恨年富而诬告他,派遣的御史直接奔着调查林厚干了什么亏心事去了——最后还真被他查出来是个贪污受贿的。

    ……有一说一,挺魔幻的。再考虑到拿到奏折景泰就能反应过来这两个人之间的过往恩怨,某种意义上深思一下,真的很难不觉得,怪不得他能当个中兴之主。】

    朱祁钰:……你这话虽然在夸我,但是怎么有一种毛毛的感觉。

    原本等待着于谦思考完毕回话的景泰,措手不及又被天幕掀了老底。

    他看着面前朝臣们掺杂着感动与复杂的神色,不由跟着尴尬起来——他自己能够把朝堂上这些弯弯绕绕放在心上,叫做帝王心术,而一旦被朝臣们知道……

    总有一种自己好像干了亏心事的感觉……

    多亏商辂是个细腻善言的人,才思敏捷的阁臣轻轻地给皇帝陛下递了个台阶:“陛下心怀天下,将群臣功过谨记于心,赏罚分明,大善也。”

    【年富最后干出的成绩也很可观,时人称颂他为“除积年之宿弊,举既废之屯田,贪徒不得骋其奸,豪滑不得肆其志”。

    而能在权贵们接连不断的弹劾攻讦的情况下干出这样斐然的成就,也就不得不肯定于谦在其中为之周转的努力,以及景泰始终不曾动摇的决心与信任。】

    【如果说,景泰的放权至少还有迹可循,那么垂拱而治就是真的无从谈起了。

    因为朱祁钰实际上真的是一个很有政治追求与治世理想的皇帝。

    比如景泰二年,瓦剌在奉还堡宗之后曾经多次遣使,希望能够和明朝恢复通好,但他都没有给予回复。

    直到瓦剌进一步骚扰边城,朝中保守派势力害怕再起战争,于是上书恳请恢复通好,朱祁钰才在大臣面前表达了自己真正的心迹:

    “朝廷自祖宗开创以来,丑虏远遁,不敢窥伺中国者,以绝其往来故也。”

    太/祖高皇帝驱除胡虏,光复中华,灭亡北元;太宗文皇帝五次北征,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正统之时,奸臣用事,欲图小利,始遣使通好,遂使引寇入犯京师,宗社几危。”

    土木之败,多少忠魂埋骨他乡甚至尸骨无存。他曾派项文耀代他前去土木堡祭祀英灵,年轻官员回来之后向他报告的所见所闻,每一寸的土地都沾染满了戚戚黯然凄清之情。

    “今朕嗣承大统,拳拳欲富国强兵,以报仇雪耻,思与虏绝”

    大军覆灭,天子北狩,京师告急。这样的耻辱难道不足以为之掩面吗?这样的羞辱难道不会让人觉得苦痛吗?难道不该富国强兵,以求报仇雪恨告祭太庙吗!

    “而卿等累言复欲如前遣使,非朕本心,不允所请”

    “咨尔大小文武群臣,其共议长策,明具以闻。勿事空言,图保身家而已。”

    国家的长治久安之策,从来不在遣使通好的一时之利,而在“广议备边御寇、复仇雪耻之长策”。】

    朱祁钰跟着天幕一句句复述,此时已经在他心中有所模糊大纲的句子。面对着肃穆正色的群臣,道出了天幕没有言道,自己补充上的最后一句。

    “请诸君为朕辅弼。”

    【而以这样的发言为景泰执政的纲要,群臣纷纷上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改革,致力于解决前代留下的积弊。

    我们从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后来堡宗复辟而多半遗憾付诸东流的政治改革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