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11章
    沛县距离咸阳足有两千余里,刘邦这趟旅程,要出泗水而入砀郡,横穿三川郡,过荥阳、成皋、洛阳,入新安、渑池,历崤函山间,自函谷关进入关中。

    一路上若按战国地界论述,则是从楚国经过了韩魏两国方才抵达秦地。

    沿路各异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暂且不论,光是进秦,想必就能给与刘邦足够大的震撼。】

    刘季的目光凝视着天幕之上,随着后世人娓娓道来而浮现出的地图。

    这理当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完备与详细的舆图,尽管其上的一些线条和不同颜色的标记都还有待分析,但此刻他已然抽不出什么其余的心神,满脑子都是反复在描摹它的轮廓。

    身旁的萧何突然站起了身,冲到房间的角落,掀开了水缸的盖子,也来不及吝惜,伸手沾着清水,极用力地就在地面上勾勒起来。

    这对于他们来说,太珍贵了。

    —

    刘邦也在看着那副舆图。

    比起还没成功,对于天下整个一团模糊的刘季来说,因为萧相的努力而得到了秦朝保存完好的图籍的皇帝此刻就显得更为从容,只需要将后世人的舆图与自己所知的进行对比就行。

    正巧,旁边坐着的几位,记忆力一个比一个地好。

    “大部分都是对得上的。”

    打仗作战的风格,就是提前将所能了解的一切都握于掌中,对于汉营的地图都已经了熟于心的韩信最先给出了答案。

    “也就是一些地方的区划边界,后世人画的轮廓对不太上,但无伤大雅。”

    【刘邦入秦到底是个什么感受,史书上没有仔细记载。可是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出身关东六国,并且在距离沛县很近的兰陵县做过县令的人初次入秦的感受来简单猜测一番——就是荀子。

    他在自己的论著《强国篇》中,对当时秦国的描写大致是如下的:

    四面有边关防守的险要,关中山林茂盛,河流纵横,谷地肥美,物产丰富。

    是天然形胜之国,也是百姓淳朴,官吏忠信,士大夫公私分明,不因私事而行旁门左道,保留着古之民风、古之良吏、古之士风的政通人和之国。

    再加上始皇帝的励精图治,兼并六国之后的威风凛然,咸阳的繁华自然是让当时的刘邦堪称大开眼界。

    他后来进入关中,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实行仁政;再后来西都关中,即日便行。这些事迹固然都有这样那样的政治考虑,可是回望这一段入秦的时光,秦人秦地在那时初见给他留下的震撼与美好,想必也是重要的感情因素。

    而也正是在咸阳的一年时间里,刘邦亲眼见到了始皇帝,嬴政。】!

    第51章

    光幕突兀地又荡漾起一阵柔和的白光,让忍不住半眯起眼睛的萧何,此刻都不由分出了些许心神,担忧着外面的人会不会透过不曾遮掩严实的缝隙,看见这足够耀眼的光辉。

    而刘季,却已经无暇顾及这些与天幕上的画面相比,哪怕很可能祸及全家,都显得无比细枝末节的纰漏了。

    他的思绪完全跟着天幕上在人群中挤着向前,直到视线足够开阔的地方才停下脚步的自己,继而随着画面跟着视线的转移,看见了那被皇帝施恩,允许道旁观瞻才能一览的风采。

    迎风飘扬起的旗帜,篆体的秦字烈烈着鼓动,昂首挺胸的高头大马整齐地向前走动,拖拽着身后古朴却足够华美大气的马车。

    寒光随着队伍的行径而闪入他的眼眸,可他仿佛感觉不到眼睛的刺痛,一眨不眨地看着。

    玄衣铁甲的歩骑精锐自他面前穿梭而过,百战而成的杀气凝成的是森然的锋芒,分明是人群组成的队列,恍惚却又重剑出鞘一般的气势。

    但这些,当画面聚焦到坐在最中间门的那个人的时候,一切都模糊了,一切都虚化了。

    身形被帷幕和重帘半遮住真容的男人。脊背哪怕坐在车中也不曾有哪怕丝毫弯曲,挺直得仿佛万事万物都无法击溃他一般的男人。正装玄袍,隐龙若现的男人。

    大秦的主宰,大秦的皇帝。秦国的结束是他,秦朝的开端是他。

    太阳的光芒毫无保留又好似地垂落在他的周围,却又不曾突破帘幕的遮拦,照耀出他的尊荣;反倒是投射下重重的阴影,但也只使他更加沉若深渊,却丝毫无损他的凛然自贵。

    而试图直视他的狂徒,就只能因此,感觉到那被马车的金顶反射的光芒刺痛灼烧眼球一般的痛苦。

    可是刘季顶着这份疼痛,执拗地将双眼更瞪大了几分。

    多灿烂啊,多盛大啊。

    多辉煌啊,多震撼啊!

    ——他喃喃跟着天幕上同样自语着的自己,几乎同时地开口: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而那他约约绰绰看不真切的身影,此刻却仿佛若有所感一般回首。

    遥遥地,他向着他的方向,对着千百张翘首着的陌生面庞,不在意其中任意一人地,投来了一个轻飘的,他可能也不知为何要如此这般的眼神。

    —

    刘邦平静地对视着那双眼眸,只沉默着。

    他此刻却是已然具备了,能够和始皇帝平等交谈的资格了。

    【这是一次太过宿命的相遇了,哪怕是项羽在看见差不多同样的场面,而发出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都比不上这一场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