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67章
    孙权:?

    他还记得这个孙子是他吴国的亡国之君啊!

    这么一个晦气的玩意,不要随随便便说像他啊!

    孙权这是不知道孙皓最初被人评价为有长沙桓王之风,很像他亲哥甚至比他亲哥爱读书守法度。

    要不然他能当场暴起表示说这些话的人全部都是瞎子,别让这种货色来玷污他(在孙权眼中)完美无缺的亲哥

    【但等到韦昭几次三番忤逆他的心意,本性是个暴君的孙皓也就对他横眉冷对,日益疏远,最后将他下狱,斥责他为自己辩解的奏折写的不够用心有所污损,最后诛杀,将他的家属流放到了零陵郡,也就是现今的广西桂林,下场算得上凄惨。】

    【当然,我们不管他后半部分的人生,只截止到他修吴书的时候。那时备受皇帝信任,作为孙权近臣的韦昭,他写下的关于曹魏方面的记载,真实程度也值得深思。】!

    第76章

    【后来再翻翻史料,其实《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也有关于曹嵩之死的论述。

    范晔是南北朝时期的人,离得还比较近,他的资料还是尚且可以采信的。但后面司马光都到北宋时期,隔太远了,并且是知名的作者输出个人观点极其严重,与其说正经记史不如说儒学理论作品的存在,个人就不考虑其中观点如何了。

    于是把范晔的说法再总结提溜上来,他在《陶谦传》中说是被其部下所杀,和吴书的记载相类似,但在《应劭传》以及《曹腾传》中都坚持称为陶谦所杀,与世语相同。

    这下真相就很有意思,并且能够梳理出一条大致完整的线来了:

    曹嵩应该真的是被陶谦授意杀害的。】

    曹操轻声嗤笑:可不是嘛,所以说江对面孙家那小子心里的弯弯绕绕多着呢。

    大家都是玩权术的好手,顺手高级抹黑一把对手,这有什么艰难的地方吗?

    【陶谦点背被部下卖了,结果还要自己背黑锅这个说法,最大的疏漏在哪里呢?

    不在陶谦和曹操打了那么久,怎么就突然服气向曹老板低头,而在于曹老板怎么可能完全放过真正的杀父仇人张闿,想要向曹老板低头的陶谦,怎么可能也完全没有任何的表示。

    是,曹操确实可能有借着复父仇的借口,好师出有名一举吞并徐州的打算——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张闿作为直接对他爹下杀手的那个人可以被轻飘飘放过了。

    这甚至无关曹操和他爹的真实父子情有多深,而是时代的因素会逼迫他哪怕不择手段也要为自己的生父复仇,不能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放任仇人跑到淮南就不管不顾。】

    “那不是当然的吗?”

    孙权听前面简短概括的时候还没什么万全的把握,此刻听见跑到淮南之后就没后续了,却可以笃定这是他家臣子在暗戳戳使得坏了。

    一点心虚都没有的吴主咂了咂嘴,只感觉这未来的黄门侍郎手腕当时还是有点嫩,估计写这一段的时候年纪不太大吧。

    这种说法也就是估计后世人观念不太一样可能会被蒙骗住了,放在当今那是压根骗不到一个人啊!

    毕竟要是放在现在,谁家当儿子的敢不给亲爹报仇?那可是哪怕仇人地位再卑微都不可以放过对面,哪怕自己再弱小都不可以有所退缩。

    要不然他们兄弟两,为什么要一直坚定不移地反反复复打黄祖?哪怕内部不算很稳定很巩固但哪怕不惜惹上刘表也要讨伐他?

    就连赤壁之时,他为了大局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以及当时为刘表接纳收容的刘备握手言和、冰释前嫌,那也是建立在仇人黄祖已经先被他杀了的基础之上。

    不都是因为黄祖杀了他们亲爹吗!

    【因为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

    ——孝行大过天,多年察举制孝廉的标准,让孝的观念已经深刻进世人骨髓之中的年代。

    东汉的士人们,为了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会为了追求清流虚名,“务于绝出流辈,以成卓特之行”,守孝三年基本上都不能满足他们的追求,为置办丧礼倾家荡产自己干脆住进家族墓地里也不是没有狠人干出来过。

    这种夸张的风气甚至不止于为求出仕的下层士人——连袁绍当初守孝都守了六年——而是普及到了社会全部的阶层,已然成为一种共识。】

    刘彻&amp;刘秀:……

    什么玩意,你们后来怎么就发展成这种风气了?

    光武皇帝一时无言以对,怀疑自己因为王莽篡汉的前车之鉴,大力支持儒术进一步发展,希望强化臣下忠孝观念的举措是不是有点偏差。

    怎么一个个的,忠君没看见多少,全都花式表演夸张“孝心”去了?

    并且又不是只有举孝廉这一条路啊,秀才呢?秀才不是给你们好好展现自己的才学用的吗?结果一个个在这都投机取巧,不去钻研学术,想着鼓吹孝心名声就能做官了是吧!

    —

    比起时代更后面的刘秀,刘彻揣度的方向倒是另一个方面。

    “所以我未来果然把举贤良方正固化成制度了?”若有所思着看着察举制,刘彻心中本来还有点模糊的影子进一步清晰起来。但是想到那东汉的风气,又忍不住有点神情诡异。

    他们怎么夸张版表现孝心,当然实际上不关孝武皇帝本人的事情,甚至称得上是对他利益相诱政策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