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317章
    这个笑不像皇帝平日权衡利益时,透着讽刺意味或是寒意的微笑,眼睛余光瞥到一眼的巾帼宰相面色不变,老老实实低着头,心里却想到的是高宗皇帝还在时候,她在陛下脸上看见过的微笑。

    还透着点活人气,带着点真心的笑意。

    ——多好。

    上官婉儿这么想着,又看了一眼天幕。

    她觉得妇好的存在确实值得她,也值得陛下笑一笑的。

    武则天动了动手指,略带着点稀薄的遗憾,她虚空举杯:

    本该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但场面不妥,此刻便遥敬一杯心意。

    【妲己确确实实只是个普通的宠妃,她没那么伟大,没有妇好那样的权力与地位,也没有那么恶毒,没有史书诟病污蔑千年的骂名。

    她的兄弟苏忿生后来成为了苏国的国君,本和周国没有多少瓜葛的人,在武王翦商之后,却被任命为周朝的司寇,主管王朝的刑罚。

    她的儿子武庚,或者说禄父、录子圣被武王指定为帝辛的继承人,继续在殷都担任商王。

    这一切的起源,大概便在于她曾经对周人的那一段恩情。】!

    第156章 番外1 商周

    ——太地狱笑话了。

    有人实在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两眼无神呆滞着抖了抖身子,试图把浑身的鸡皮疙瘩给抖消下去。

    这妲己亡国祸水的名头……好像突然就骂不下去了?

    因为要是继续骂的话,那岂不是就和真正的翦商团队纠缠上了关系。反而显得妲己跟什么忍辱负重就等待着一朝背刺的卧底一样。

    莫名其妙地,之前甩到她头顶上的锅还得分出些给周人顶了?

    ——救大命。

    “我记得武庚后来造反了?”

    还有人还是下意识想为自己的既有认知找一些可以辩护的点,但问题刚问出来没多久,就被身边的人捂住了嘴:

    醒醒,人都被灭国了还不允许对方造反吗?听后世人的语气,哪怕牧野之战的时候,周的硬实力也没商强,那人当上商王之后不甘心决定造反,不管从逻辑甚至道德来讲,都没什么大的毛病吧。

    这都要拿出来挑毛病,要是后世人听得到,那可真的是太丢人现眼了。

    【羑里之囚结束后,周昌和他的儿子们应该还是继续在殷都逗留了一段时间。

    这次堪称血腥危险的体验,让文王深切体味到了身为一个人牲,殚心竭虑只求存活的挣扎不易。很难说他是否因为这样特殊的体验,才开始萌发了翦商之谋。

    我们唯一可以根据《易经》所猜测的是,周昌因为牢狱之灾的压力,已然在思想上完成了初步的逻辑闭环。在未来他世界观的构造中,他最终会给出殷商终会灭亡崩溃,而天命即将降临周国的美好祈愿。

    命运的齿轮转动到了第一个关键的节点。】

    ——所以这世上到底有没有天命?

    有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开始思考。

    后世人是永远坚称自己并不相信的,但神神叨叨起来却也不特别在意用上一些类似的词汇。而耳濡目染下,他们多少也受了些后世人的影响,但天幕的存在本身就仿佛是和后世人说法相对立的一种悖论,让他们始终秉持着一种犹豫的怀疑。

    于是思维在脑海中不断碰撞,思想在对立中不断摩擦,一代代人试图解释和完善他们理解中的世界观。

    ——文明发展的火花就在这样的活动中迸发闪耀。

    【让我们请出接下来的一个重要人物:

    文王的长子伯邑考,或者说,周邑。】

    “?周易,什么周易?”

    有走神没认真听得人当场闹了笑话,一脸懵逼:“我知道文王演周易,但怎么着也不至于把周易当文王亲儿子看吧?”

    ——神他妈谐音梗的周易。

    “你但凡看一眼天幕怎么写的呢。”实在看不下去的旁人出口吐槽。

    人书不分可还行!

    【伯是他在兄弟里面的排行,而考的本意是父,后代周王虽然不是他的血脉却如是尊称他,应该是尊重他身为文王原定继承人的身份。所以伯邑考这三个字中,大概只有邑才是他的名字。

    而现代学者经过研究之后,还给出过一个大胆的看法:

    已知周发,也就是武王,后来娶了吕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直钩钓鱼姜太公的女儿作为王后。这位武王后后来有记录被称为邑姜。

    在这个称呼中,姜字是很好理解的:

    吕尚的族姓就是姜,之所以喊他吕尚是因为他的氏是吕。而在西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又根据商人传统——吕尚的家族身上有着很明显的商朝烙印,他们的取名都随商人习惯,用的是天干地支的日名,后来的姜姓齐国便称呼吕尚为“祖甲齐公”,证明他的日名是甲——女子的姓会被放在最后。

    就拿妇好来举个例子:妇是商人对她王后地位的尊称,好才是她的姓。她又被叫做后母辛,后母同样是地位尊称,辛是她的日名,证明了她的商人血统。

    所以吕尚的女儿被叫做x姜是完全合理的,但问题在那个邑字。】

    孔子突然叹了一口气。

    “东周以后,世上通晓周礼的人又还能有多少呢?”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样基本的规则,后世人却还要公开强调,并且自己也犯过几回错误而不觉得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