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洪荒同人] 阵起洪荒 > 第62章
    唐僧顺着孙悟空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去,只见那两个妖怪一妖黑黢黢貌,在这深夜之中几乎看不清他的所在;而另一妖则是一身道袍,气质清俊,颇有出世之感。

    “两位……阁下,贫僧三藏,自东土大唐而来,奉唐皇之命,要往西天取经。不知阁下因何至此?”

    第一次见到妖怪,唐僧也甚是好奇。

    大唐境内有王朝国运庇护,又有圣人之威加持,自然没有妖怪敢当众显露真身,或于市井中闹事。

    是以直至今日,唐僧才首次见到了两个明确是妖怪的存在。

    “原来是三藏法师。”方砚也冲唐僧一礼,“我与熊罴本在不远处的黑风山论道,突见此地有火光燃起,熊道友挂念友人安危,方才邀我一同前来救火。”

    “不知熊道友口中的友人是……”

    “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正是老友,大圣既称此火乃长老所放,不妨一同前去对质。不然,一家之言,吾不信!”

    熊罴其实听到孙悟空说的话便信了九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那金池长老尤爱收集袈裟一事又不是什么秘密。自东土而来,又能收了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做徒弟,若说这还未剃度的僧人身上有一件会引得金池动了歪心思的袈裟并不为奇。更何况,他已经亲眼看到了金池屋内的那件宝贝,是以他的心修都不由得在那一刹那生出邪念的珍奇。

    这完全是佛宝级别的袈裟,只不知是出自哪位罗汉菩萨之手。

    见几人相携着离去,那些躲在暗处的和尚们才敢发出声响。

    师兄弟们彼此对视一眼,都心有余悸,知晓大家怕不是抱着同样的想法。

    ——这等会腾云驾雾、兴风作雨的人物,他们竟敢生出谋害之心,简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如今他们忙着追究首恶,来不及顾得上他们。可若是事情理清了,他们还能留下命来吗?

    于是各自从残破的禅院中捡拾些还可以用的财物,拾掇了没被烧毁的行囊,原本观音禅院的和尚们便都趁着夜色四散离去了。

    至于此后命运前途几何,就未能可知。只是,想必再不复曾经身处禅院中的安宁自在了吧。

    “老院师,你可还在屋中?”

    唐僧一路走到方丈禅房,见房屋的完好程度愈靠近此处愈佳,而方丈住处更是完全没有火痕,便知自己徒儿所说应是不假。

    是以此时也不过是敲了敲屋门,见里面没有反应声响,就直接推门进去了。

    然而,这屋中却不见金池长老的身影,只有袈裟仍静静地躺在灯下,想是曾有人借着烛光,细致而珍惜地打量过它。

    原来这位金池长老本在屋内一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袈裟,一边等候弟子的消息。却不料火虽点起,但是全然不受人控制,不过是一道风,便点着了寺内的其他房屋,转眼间就将大半个禅院都卷入火场之中。

    他连忙想组织寺内僧众救火,便将袈裟暂时放在了屋中。跑到半途,又想起自己放在库房内的七八百件袈裟,忧心它们也会被火势牵连,着急慌忙地想去看看情况。

    只是金池长老毕竟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还没到库房处,方砚已经施法降雨止了这一场火灾。

    然而或许是善恶有报,亦或许是对佛子生出歹心者总是有些气运受损。

    金池长老因突降的暴雨一个脚滑,跌坐于地,然后眼睁睁地看着一根粗大的横梁从天而降,将他生生压死在了下面。

    孙悟空见袈裟无事,连忙收起来交予师父。不过他们还要找金池长老对质,见屋内无人,便一道去别处寻找。

    “熊道友,不知禅院之中可有这位住持的什么珍爱之物或是意义非凡之地吗?”

    正烦恼不知去何处寻那方丈,方砚突然开口。

    “啊,我知道了。”熊罴一拍脑袋,想起了金池长老挂满袈裟的库房,而唐僧也同样想到了那里。

    “悟空,我们去库房看看。”/“是库房。”

    于是猴哥跟在唐僧身后,得意洋洋地看了熊罴一眼,直把这黑熊精看得莫名其妙又一头雾水。

    第43章

    果然,在前往库房的路上,他们一行人寻到了金池长老的行踪。

    只可惜……

    方砚上前探了探金池的鼻息,摇摇头。

    “阿弥陀佛。”

    唐僧低念一声佛号,目含悲悯。

    “这老头,也是自作孽……”孙悟空也有些讪讪。

    别看他前时打杀了那六个剪径恶徒时说的强硬,但说到底,他也不是什么嗜杀之人。不过是生在山野,快意恩仇惯了,一向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诛之”的道理。今朝碰到个和尚师父,非要跟他念叨什么“以直报怨”、“依律行事”、“慈悲好善”之类的话语,才一时忍不住口出恶言,想要吓那和尚一吓。

    更何况,此前与孙悟空对战的不是天兵天将就是妖魔鬼怪,他又哪里知道凡人这般不经打,只是被他那金箍棒轻轻磕上一下,便直往那地府去了。

    然而孙悟空一向悟性颇高,纵使一时在气头上不肯听唐僧说的那些话。但回过神来,细细去想,却也知道唐僧说的道理并无不对。虽然唐僧最后说的话直戳中了他的痛脚,但“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这说的,可不正是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