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b2小说网 > > 大红妆 > 大红妆 第270节
    坐在官帽椅上的人没有回答,他也不知道,他甚至不知道今天这件事会如何发展。

    萧祎的破釜沉舟之举,会换来何种结果?

    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京中大户人家少种槐树,可是煤青山上却有很多,其中不乏合抱粗细的古槐。

    而此时,栖身于槐树上的两个身影,也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那六名羽林军。

    不是六个人,而是七个,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个人。

    沈彤向江婆子做个手势,便如狸猫一般跳到树下,瞬间消失在重重树影之中。

    那六名羽林军,连同他们当中的第七个人,正在向寿皇殿走去。

    快到寿皇殿时,有个尖细的声音喝问:“怎么只有你们几个来巡逻,不知道这里最近不安宁吗?”

    显然,这是内侍的声音。

    来这里的内侍和发配没有区别,他们大多都是以前在大行皇帝身边侍候的,待到皇陵峻工,大行皇帝搬家,他们便也会跟着去守皇陵,从此后再无回宫之日。

    因此,这些内侍们大多脾气不好,加之最近又闹鬼,他们除了脾气不好,还要惶惶不可终日,所以,不仅是脾气不好,而且还有些神神叨叨,总觉得所有人都要害他们。

    比如现在,他们需要有千军万马来这里巡逻,可却只来了六个,他们当然不高兴了。

    第474章 求见

    “咱们是奉了朱统领之命来这里看看,并非巡逻。”一名羽林军冷冷地说道。

    朱统领名叫朱渝,是煤青山五百驻军的最高长官。这位羽林军抬出朱渝的名字,内侍只好闭嘴。

    虽然大行皇帝到死也没能亲政,但是皇帝毕竟是皇帝,他们这些在皇帝身边的内侍们,也同样高人一等,那时别说是羽林军,就是宫中侍卫,也一样要给他们面子。

    直到来了煤青山,他们才终于知道,什么是落地凤凰不如鸡,何况他们原本也不是凤凰。

    在煤青山,随随便便一个小兵就敢对他们呼喝,而他们,也只能忍着,一路忍到皇陵,忍到老死。

    内侍闪到一旁,几名羽林军鱼贯而入。

    内侍忽然抬起头来,他惊讶地发现羽林军中还夹着一个人,他伸手指着那人,正要开口,走在最后面的羽林军猛的瞪向他,目光冰冷狠戾,内侍吓得一哆嗦,嘴唇颤了颤,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在这里,他们没有任何依仗,即使有人把寿皇殿一把火烧了,也要等到明天早上才能传到太皇太后耳中,到了那时,寿皇殿早成焦土,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内侍的小命呢,羽林军杀了他们,随便往山上一扔,就说他们想不开寻死了,宫里不会有人来追查的。

    内侍低下头,看着那几个人走了进去,他一溜烟儿地掉头跑了。

    今夜是他当值,但是当值的时候闹肚子,也会离开一会儿的,那就闹肚子吧。

    七个人昂然而入,大行皇帝的梓宫前,跪着四名内侍和四名宫女,他们一边烧纸,一边念念有辞,而在正中,两名僧人盘膝而坐,他们一老一少,老的是大相国寺的觉然和尚,少的是他的徒弟悟清。

    自从大行皇帝来了煤青山,觉然和尚和另外八名僧人便一直住在这里,他们为大行皇帝唱颂经文,日夜不休。只不过从最初的九个人一起唱,逐渐变成了轮流唱颂。

    今晚当值的是觉然。

    大相国寺是皇家寺院,觉然和尚的名气也不小,几名羽林军显然早就见过觉然和尚,他们的目光从觉然身上,移到了他身边的那个小和尚。

    小和尚大约十五六岁,眉清目秀,面如冠玉,眉宇间有股淡淡的书卷气。

    一名羽林军眼尖,他死死盯着小和尚悟清的光头,忽然问道:“你为何没有受戒?”

    悟清的光头上平整如玉,没有半点疤痕。

    觉然和尚依然在颂经,无论这些人进来,还是质问他的弟子,与他而言,如同虚无。

    八名内侍和宫女全都吓了一跳,他们不敢抬头,低眉垂目地跪在那里。

    小和尚悟清是几天前才来的,九名大和尚在煤青山一来就是大半年,住持便挑选了几名小和尚过来,一为学禅,二为照顾师傅。

    悟清便在几名小和尚之中。

    他沉默寡言,除了自己的师傅,他平素里几乎不与其他人说话。

    听到那名羽林军问他,悟清缓缓转头,神情漠然:“本寺有规,须入寺十载方可受戒,小僧还差五年。”

    那名羽林军皱紧眉头,大相国寺不是普通寺院,对僧人要求甚严,或许真的有这个寺规,但是现在在这里也无从可考。

    这时,一直被簇拥在中间的那个戴着风帽的人走了出来,他走过护着他的羽林军,朝着依然在唱颂经文的觉然和尚而来。

    八名内侍和宫女吓了一跳,他们直到这个时候,才看到原来与羽林军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个人。

    大行皇帝虽然已经死了,可是这座寿皇殿,若没有懿旨是不得擅入的,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可这个人不但进来了,而且竟然坦然自若地走了过来。

    内侍和宫女屏住呼吸,他们不敢问,甚至不敢去看。

    那个人径自走到僧人的蒲团前,忽然撩起外袍跪了下来。

    他行的并非三拜九叩大礼,而是普普通通的跪下,就像他跪的只是一个自家长辈。

    他跪在地上,朗声说道:“臣杨锦程特来此处见驾,恭请吾皇一见,成全臣忠孝之心。”

    这几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八名内侍和宫女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他们见过无数朝臣,可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对皇帝讲话。

    听上去谦恭,可是语气里没有半分恭敬,这是命令,命令皇帝来见他。

    听说是杨锦程,有个宫女大着胆子偷看,她是见过护国公世子杨锦程的,杨世子少年英俊,文武双全,能在宫里出入的年轻男子少之又少,宫女怀春,杨锦程就是她们心里揣着的那个人。

    可是这一眼望过去,她却没有看到杨锦程的脸。

    他依然戴着风帽,只是这风帽与常见的不一样,不但遮住头,也遮住了脸,只露出一双清冷如寒星般的眼睛。

    他的眼睛轻轻一扫,就看到那个正在偷看的宫女,宫女只觉一道冰箭向自己射来,吓得她连忙避开他的目光,垂下头去,瘦弱的身体簌簌发抖。

    还是第一次,她在杨锦程的眼中看到了寒意。

    原来杨世子并非都如三月春风,他也可以冷厉如刀。

    杨锦程的目光从宫女身上移开,重又看向正前方的梓宫,他也再次开口,重复着刚刚说的那番话。

    他要让皇帝现身,他要见皇帝,不,是大行皇帝。

    一殿寂静,他的声音如同一记记重锺,砸在八名内侍宫女的心头。

    大行皇帝死了,他就躺在灵柩里。

    但是曾经有人见过他,他们八人之中,也有人看到过。

    只是他们不敢说,最早说这件事的人,都已经死了,死得无声无息。

    因此,他们让这件事烂在肚子里,不说,不问。

    他们也从未想到,有朝一日,身份尊贵的护国公世子会突然出现在这里,他要见大行皇帝的鬼魂。

    硕大的棺椁纹丝不动,没有人从棺椁里坐起身来,更没有人走到杨锦程面前。

    杨锦程不急、不躁,他又把方才的那番话重复了一遍。

    这是第三遍。

    宫女和内侍们都在发抖,由于紧张,他们几乎窒息。

    或许他们没有机会去皇陵侍候先帝了,今夜,这座寿皇宫就是他们的丧身之地。

    正在这时,一个浑厚的声音响起:“杨施主,圣上已大行,请节哀。”

    第475章 竹竿

    说话的人是觉然和尚。

    不知何时,他已停止颂唱,一双晶亮的眸子望着站在他身边的杨锦程。

    杨锦程问道:“大师日日夜夜在此颂经,一定见过圣上吧,圣上可有对大师说过什么?”

    觉然和尚微笑:“圣上驾鹤西去,并不曾示下贫僧。”

    “既然如此,那么大师的经是白念了,来人,请大师出去!”杨锦程的声音不高,但是令人不寒而栗。

    八名内侍和宫女抖得更加厉害,觉然和尚是大相国寺的高僧,而大相国寺是皇家寺院,杨锦程虽然尊贵,可毕竟只是外戚,自太祖立朝以来,还没有过外戚胆敢对大相寺的和尚动手的。

    杨锦程是第一个。

    这还是他们见过的杨锦程吗?

    那位如玉石般温润的杨世子?

    内侍和宫女不敢抬头,两名羽林军走过来,一左一右将觉然和尚从蒲团上架起,连拖带拽向大殿外走去。

    “住手,休得对我师傅无礼!”声音并不悦耳,带着十五六岁的少年特有的尖利。

    杨锦程缓缓转过头来,看向刚刚站起身来的少年僧人。

    “你说你在大相国寺五年了?”他沉声问道。

    悟清点点头:“对,小僧在寺中已有五年。”

    “那你的家人呢?”杨锦程又问道。

    “小僧父母双亡,早已没有家人。”悟清昂首挺胸,年少的他单薄消瘦,宽大的僧袍包裹在身上,让他更显伶仃。

    杨锦程叹了口气,有些无奈,他对那两名羽林军道:“不要难为大师,对了,连同这位小师傅,也一并请出去吧。”

    又有两名羽林军过来拉拽悟清,悟清掸掸僧袍,冷冷地道:“小僧自己会走。”

    说完,他大步向殿外走去。

    先前架着觉然和尚的两名羽林军也放开手。杨锦程望着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的背影,一直目送到他们师徒消失在大殿门口,他才重又望向硕大的棺椁,再一次重复了他说过的那番话。

    一殿静寂。

    忽然,一个人影从棺椁上面飞身而下,他落到地上,电闪雷鸣般的速度向杨锦程疾奔而来,手中长剑当胸刺向杨锦程的胸口!

    这一切来得太快,快到那人的剑指到杨锦程面前时,一旁的羽林军才有了动作。

    他们的动作也不慢,或者说已经够快,可惜那八名内侍和宫女不懂武功,否则他们一定能够看出,拥有这么快的身手的人,决不会是普通的羽林军。

    可惜,他们还是不如那个人快,那人的剑刺入杨锦程的胸口,而他们才刚刚将二人围起来。

    六个人六柄剑,全都指向那个人。

    他们到了此时才看清那人的样子,他黑衣黑裤,就连头发和脸也用黑巾包裹,和杨锦程一样,他也只露出两只眼睛。他身材瘦削,不只是瘦,而是瘦得离谱,六名羽林军还是第一次见到瘦成这样的人居然没有摇摇欲坠,反而动如脱兔。